当前位置:品淘范>社会热点 >   正文

人形机器人泡沫被欠薪戳破 背后真相实在让人惊愕

导读:上海独栋办公楼被挂上招租平台,广州分公司自有物业或被拍卖抵债,国内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境况,成为其崩盘的注脚。前脚朱啸虎谈...

上海独栋办公楼被挂上招租平台,广州分公司自有物业或被拍卖抵债,国内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境况,成为其崩盘的注脚。

人形机器人泡沫被欠薪戳破 背后真相实在让人惊愕

前脚朱啸虎谈”人形机器人泡沫“,后脚就有估值200亿的人形机器人暴雷。

2015年3月,估值223亿的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,突然被曝”闪崩“。据媒体报道,其上海总部早已人去楼空,董事长办公室已被中介挂出,广州分公司也关门多时,水电断供!

事实上,达闼机器人的危机已出现一年之久,包括上海总部及北京、深圳等分公司在内,全国大部分员工陆续经历了欠薪、被裁、讨薪的拉锯战中。此外,达闼机器人还欠了巨额供应商货款及银行贷款。

但公司却一直向外界展示”公司运营良好“的假象,知情人士透露,公司创始人兼CEO黄晓庆仍在努力“找钱”。

这场突如其来的停摆危机,将这家成立十年的 "云端机器人第一股" 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
回溯达闼科技的发展轨迹,其崛起堪称中国硬科技创业的经典样本。

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业曾被多家资本青睐,其中就包括孙正义软银愿景Vision Fund、华登国际、东方富海、朗玛峰创投等顶尖VC,中国移动、富士康、金地集团等也是其背后的资方。

融资方面,2017年A轮融资1亿美元,2019年B轮融资后,达闼机器人获评独角兽,2021年B + 轮融资15亿元,2023年C轮融资超10亿元,这样的融资成绩单,使其长期稳居行业估值榜首。

创始人黄晓庆凭借通信领域的深厚积淀,曾提出 "云端大脑 + 5G 网络 + 终端身体" 的创新架构,将机器人的核心智能置于云端,试图通过技术路径的颠覆重构行业格局。

也确实,达闼机器人展现了技术领先水平。

技术层面,其研发的柔性关节成本占比虽高达 60%,但运动控制精度达到 0.02mm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;全球 2000 余项专利布局,更使其在云端机器人领域占据技术高地。

然而,技术理想主义的光芒难掩商业化现实的残酷。

量产机型 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,远超C端市场承受能力;B 端客户依赖政府及企业采购,难以形成可持续收益;开发者生态建设滞后,300余家合作伙伴中活跃开发者不足10%。

这种 "叫好不叫座" 的困境,最终在资本市场遇冷时引发连锁反应。2019年赴美上市受阻,2023年港股IPO折戟,南京产业基金暂缓审批,多重打击下资金链断裂成为必然。

达闼机器人的崩塌,也折射出国内硬科技创业的深层矛盾。

首当其冲的是技术路线与市场需求的错位。技术虽具理论优势,但有几个用户会买一个机器人回家,只是让它帮忙端咖啡、拍拍视频呢?

其次,成本控制的失效,成本高也意味着成品价格高,在功能还尚处于孩童时期的产品,C端消费者的付费意愿会很低。

资本运作也是致命伤,企业最终要回归消费市场本身,靠 "融资 - 烧钱 - 再融资" 的恶性循环,只会让企业在产业基金收紧时显得脆弱不堪。

但不可否认,人形机器人依然是最具潜力的赛道之一。

在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夜,能够续写未来的企业,是以技术突破打开想象空间,以商业闭环证明价值的企业。那些能在场景中淬炼出“有用、好用、用得起”产品的企业,才会穿越周期,最终迎来人形机器人真正的“iPhone时刻”。

内容